(通讯员:柯露)面临岁末年关各类宴席订单上涨,农村集体聚餐风险系数进一步飙升,近日,大冶市市场监管局对农村集体聚餐监管工作加以重视,完善监管机制、研究出新举措、压实工作职责、形成监管闭环,切实保障农村集体聚餐安全。
坚持“一套机制”强监管。实行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分级监督指导机制,将农村聚餐规模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实行不同程度的监管模式。对规模在50人及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实行“双向”报备制度,聚餐承办单位和举办单位分别向村(社区)或属地市场监管所同步报备审批。经村(社区)和属地市场监管所审核通过后方可举办。2023年,全市累计举办农村集体聚餐2836场次,其中200人以上46场次,累计出动市场监管部门出动执法人员306人次,现场指导183场次,发现消除风险隐患65次,当场制止督促整改不合格食品加工35次,目前全市无一起因为农村集体聚餐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推行“两项措施”抓管理。一是严格资质把关。对农村聚餐承办经营单位的资质实行严格把关,对农村集体聚餐承办单位的资质以及聚餐环境进行严格审核检查,对符合承办资质的单位发放《流动餐厨登记证》,并纳入农村集体聚餐“一户一档”台账进行监督管理,督促每年签订承诺书。全市共有32家流动餐厨团队,固定从业人员127人(持有健康证),其中有固定经营餐馆门店26家。二是强化绩效考核。将农村集体聚餐监管工作纳入全市食品安全季度和年度考核,市食安办不定期对各乡镇(场)、街道农村集体聚餐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督导;并依据接收到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各乡镇(场)、街道对辖区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管理和现场监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考核打分。
发布“三个名单”树标杆。以农村集体聚餐承办单位的从业资质、操作规范、报备登记、厨师团队管理等情况作为评价依据,引导群众选择符合资质的、服务质量高的承办单位,推进农村聚餐行业逐步规范。一是发布“白名单”明资质。通过发布农村集体聚餐承办单位“白名单”,引导群众选择符合资质的承办单位。二是发布“红名单”立榜样。定期发布一批经营守秩序、管理制度完善、操作规范、做法先进的农村聚餐承办单位“红名单”,在农村聚餐行业树立正确方向标。三是发布“黑名单”敲警钟。对无证、不按食品安全规范操作的农村流动厨师依法查处,纳入“黑名单”管理,倒逼其推出市场或转型改造。
压实“四方责任”保安全。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场)、街办政府、市场监管部门职责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农村集体聚餐承办者的职责,实现农村集体聚餐监管体系的制度更加完善、职责更加明确、衔接更加流程、风险更加可控、处置更加高效。
下一步,我市将探索推进食品安全智慧管理和远程视频监控在农村集体聚餐行业逐步覆盖,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指挥中心和基层食品安全监测站作用,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实现高效、精准、快捷监管。